《隱形天使》破20W,我們把影像科技師請到了臺前
發布時間:2021-12-10
2021年11月8日國際放射日,安健科技攜手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,發布影像技師官方宣傳片《隱形天使》,全網播放量超20W+。作為醫技護共同體中的一員,影像技師群體就如同隱形天使,他們力求拍好每一張片子為疾病診斷提供影像依據,他們爭取做好每一次圖像后處理方便醫師精準診斷,他們不斷學習緊跟影像技術發展的步伐。
(騰訊視頻可觀看)
但是他們有時被稱呼為“師傅”、“拍片的”,在醫院我們可能曾經與技師擦肩而過,或者拍過片子,但對他們知之甚少。中國影像技師群體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群人,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,聆聽他們的故事。
“你先去拍片子,再回來診斷”、“放射科在一樓,去做一下CT”,在醫院診療的時候,經常會聽到醫生這樣對患者說。熙來攮往排隊等待檢查的患者,厚重的機房內技師耐心指導擺位,透明鉛玻璃外操作曝光的技師,這是放射科日常的景象。
培養一名自主獨立的影像科技師大約需要10年時間,他們大多數畢業于“醫學影像技術”專業,在經過大學期間的學習和醫院的規培實習后,正式上崗。隨著影像設備技術的發展,他們不僅需要掌握X光機拍片的技能,還需具備CT、核磁共振的操作與圖像后處理技術。
面對特殊病人,他們竭盡全力
作為輻射周邊地區甚至全省的醫院,省會城市和縣級的綜合醫院經常會遇到特殊病人。他們帶著希望而來,渴望被治愈。面對疑難雜癥等復雜情況,常規的擺位操作往往不能滿足需求,技師們沒有氣餒,沒有放棄每一個患者,而是竭盡全力。患有特殊病癥對鎮定劑不耐受的小孩,他們想盡辦法更換三臺磁共振設備,最后讓患兒家長抱著完成了檢查。面對垂體微腺瘤患者檢測率低的問題,他們不舍晝夜查閱文獻,精心鉆研磨煉成這個領域的專業技師,最終通過特殊的掃描方式極大提高檢測率。
面對急診病人,他們沉著冷靜
繁忙的急診科,24小時都在運轉。有時候會送來車禍傷者,有的深度昏迷,有的骨折脫位嚴重,同時時間緊急,較難完成100%的標準體位擺位,增加了攝片的困難度。為了防止對病人造成二次傷害,他們小心翼翼沉著冷靜,盡最大努力在短時間內為患者擺位攝片,達到可以診斷結果的程度,為患者節約每一分每一秒。在急診科值班的技師們,他們看過凌晨三點的醫院,也在醫院見過無數次日出,日夜顛倒已是家常便飯。
面對遲到病人,他們從不懈怠
偶爾會有從偏遠地區來的“遲到病人”,這時已經下班的技師從來沒有“做,還是不做”的疑慮,機房的大門永遠向患者敞開。他們依然耐心指導擺位,沒有因為耽誤下班而懈怠。也是會有不被理解的時候,當急診病人需要優先檢查,當不厭其煩解釋為何需要脫掉含金屬的衣物,當安排腹部檢查患者提前練習閉氣讓后面患者先做檢查,他們爭取和患者做更多有效溝通,一一消化負面情緒。
面對新冠疫情,他們沖鋒上陣
2020年,突發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,他們奮勇報名沖鋒一線,無懼潛在的病毒感染威脅,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和護目鏡與病人零距離接觸。他們通宵達旦24小時超負荷工作只希望多檢測一個病人,少喝水少進食只想防護服再穿久一點,與至親久未謀面只能隔著玻璃窗相望,身邊的同事被感染后送進隔離病房。他們有的是高齡教授,有的妻子有孕在身,有的剛為人父人母,有的剛從象牙塔步入社會。
在中國,約有13萬名影像技師,年均影像檢查量高達8億人次。人均年影像檢查覆蓋約6200人,中國影像技師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影像技師群體。在中國,影像技師是醫技護健康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,扎根一線,為每一個就診病人提供準確的影像學診斷信息,確保中國醫療健康保障體系的高效運轉。新冠疫情期間他們沖鋒在前,無問西東,用無畏、專業與擔當為抗擊新冠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。推動影像技術發展,引領精準診斷前行。為14億中國人健康事業保駕護航。謹以此片致敬奮戰在一線的中國影像技師及所有放射工作者。